许昌学院表面微纳米材料研究所(以下简称研究所)成立于2005年11月,是全国最早一批成立专注于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的科研机构之一。2007年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刘焕明教授)成立中加表面微纳米材料合作实验室,2008年与上海交通大学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张荻教授)成立联合实验室,2012年获批河南省微纳米能量储存与转换材料重点实验室,2015年成立新材料与能源学院(表面微纳米材料研究所),2020年学科调整组建化工与材料学院(表面微纳米材料研究所)。
二十年来,研究所面向新能源、环境与生命健康交叉前沿领域,聚焦微纳米材料及其表界面科学问题,致力于微纳米材料制备与光电/催化性质以及器件性能研究,目前形成了微纳米能量转换材料与器件、微纳米储能材料与离子电池、纳米催化材料与应用、表面复合材料与技术等四个特色研究方向,在学校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及区域经济服务中发挥着头雁作用。
研究所现有一支年富力强、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专任教师86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22人,博士76人,硕士生导师19人。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原学者中原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青年)、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等省级以上称号30多人次,拥有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2个、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个、河南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河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1个。
坚持“开放、自由、合作、包容”的学术理念,聘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褚君浩院士为学术委员会主任和首席科学顾问,聘请了20余名(包括千人计划入选者、教育部长江学者、973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知名学者作为学术委员会委员。钱逸泰院士、谢毅院士、吴养洁院士、洪茂椿院士、李景虹院士、张荻院士、邹志刚院士、杨培东院士、Christopher J. Chang教授、Jun-Jie Yin教授、Tony D. James教授等国内外知名科学家曾先后来实验室学术指导和交流。
研究所团队在光电/热电微纳米薄膜及材料原位制备、纳米酶催化材料与RONS调控、纳米陶瓷(钧瓷)釉料及制品等方向积累了一定研究优势,承担各类科研项目30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多项,在JACS, Adv. Mater., Energy Environ Sci., ACS Nano, Nano Today, Adv.Funct.Mater., Chem. Soc. Rev.等期刊发表SCI学术论文900余篇(SCI、EI收录),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0多件,起草国家纳米标准3部,获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河南省专利奖二等奖1项。
拥有河南省材料学重点学科、河南省材料与化工重点学科,建有河南省微纳米能量储存与转换材料重点实验室、河南省微纳米能源材料与器件工程实验室、河南省纳米能源与催化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河南省纳米功能材料及应用协同创新中心、陶瓷制品有害物质分析与评估国家市场监管重点实验室等省级教科研平台14个。专用科研实验室面积4200多平米,大型科研仪器40余台套,包括扫描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粉末衍射仪、瞬态光电压、共聚焦激光拉曼光谱仪、电子共振波谱仪等,设备总值超过8000万元。
研究所坚持科研反哺教学,指导学生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三等奖,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全国“纳米之星”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等国家级奖励及项目40多项,探索提出了面向地方高校理工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OPCE育人理念和培养体系,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教育报、中国科学报等媒体多次报道了创新人才培养成效。
积极对接地方产业需求,深化校地产学研合作。主动对接省委,省政府“7+28+N”产业集群超硬材料链头产业,深度参与筹建中原电气实验室。先后与黄河旋风、许继电气、大宋官窑、平煤隆基等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共同进行技术难题攻关,联合成立省级工程技术中心、中原学者工作站、协同创新中心以及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省级平台8家,合作技术累计为企业增加经济效益数亿元。
地址:河南省许昌市八一路88号许昌学院表面微纳米材料研究所
邮编:461000
电话:0374-2968 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