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8日上午,西校区综合教学楼二楼学术报告厅座无虚席,郑州大学化学系河南省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侯红卫教授应我院科研处、表面微纳米材料研究所和化学化工学院邀请做了一场题为《功能配合物的设计及性能研究》的学术报告。侯红卫教授为首批河南省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同时还荣获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并当选为全国青联委员。院长助理、河南省重点学科(应用化学)学术带头人、科研处处长杨风岭教授主持了此次报告会。在报告中,侯红卫教授主要介绍了就功能配合物在吸附、离子交换、催化、荧光、磁性材料等领域的潜在应用价值,结合配体的合成、三阶非线性光学材料合成及光限幅性质、离子置换诱导的单晶到单晶的转移、离子置换引发的功能配合物性能改变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介绍了他们研究组的前期工作及今后的发展,同时,还就同学们关心的郑州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招生情况作了详细的解答。 报告会开始前,侯红卫教授专门考察了表面微纳米材料研究所仪器室、实验室,并提出了许多指导性建议,同表面微纳米材料研究所所长郑直教授就合作指导研究生、学科建设等方面达成一致意见。侯红卫教授还和表面微纳米材料研究所老师进行了深入的座谈。 这次学术报告对我校从事材料、化学和凝聚态物理科研工作的老师和同学们很有启发,对他们今后的科研工作具有指导性意义,对省重点学科今后的科研工作有很大促进;而且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对化学这门学科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附侯红卫教授简介: 侯红卫,1967年出生于河南郑州,95年7月南京大学无机化学专业博士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1998年7月从新加坡回国受聘于郑州大学化学系,98年11月被河南省破格评为教授,99年5月获得河南省优秀青年教师荣誉称号,99年10月被遴选为博士生导师,2001年入选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和河南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2002年获得郑州大学首批河南省特聘教授,同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4年获得河南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5年当选为全国青联委员,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现从事新型功能配合物的研究,并探讨它们在光电磁材料、催化和药物等方面的应用,近几年来在“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 Chem. Eur. J.”, “Chem. Commun.”, “Marcomolecules”, “Inorg. Chem.”, “Dalton Trans.”, “J. Mater. Chem.”, “Coord. Chem. Rev.”等上面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论文被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及国内的许多教授多次引用,共被SCI引用的论文次数超过了800次,其中单篇被SCI引用次数超过50次的论文有8篇。从99年开始,主持科研课题12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四项,主持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基金、留学归国基金资助课题各一项,以及河南省杰出人才基金、河南省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等。 1995年研究课题《固相配位化学反应及原子簇合成》获得了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证书号: 95-028);另外,申报国家发明专利三项。2006年应邀在Nova Science Publishers, Inc.出版社的系列丛书“Leading Edge Organometallic Chemistry Research”中撰写“Progress in Ferrocene Carboxylate Metal Complexes”一章。研究成果“金属簇合物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影响因素的研究”和“金属二茂铁膦酸作为光电磁材料的研究”先后被遴选为河南省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