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远浩 1968生,博士,教授,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应用化学河南省重点学科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微纳米能量储存与转换材料重点实验室学术骨干、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学术骨干。 承担过《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化工原理》、《无机化学实验》、《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化工原理实验》等主干课程的教学和实验任务。在《化工原理实验教程》一书中任第一主编(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ISBN7-5609-1473-6)。 2001年至2002年在中国科技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研究工作,师从陈乾旺教授,主要从事无机纳米材料的合成、性质及机理研究。2009年在安徽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光电功能材料和配位化学科学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光功能性有机大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其配合物的构筑和双光子荧光性质研究。近年来,在《J. Am. Chem. Soc.》、《Cryst. Growth Des.》、《Chem. Phy. Lett.》、《New J. Chem.》、《Mater. Chem. Phy.》、《CrystEngComm》等国际著名核心期刊发表第一作者学术论文20余篇。 目前的研究工作涉及材料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超分子化学,表面化学,材料物理等多学科的交叉,主要的研究方向为: (1)光电功能性硫族半导体纳米结构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探索光电功能性硫族半导体纳米结构材料的简易合成和形貌控制技术;通过纳米复制技术,实现多元硫族半导体纳米结构材料的可控合成。研究光电功能性纳米结构材料在光致发光、光电转换、光催化等领域的应用。 (2)双光子荧光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应用研究 基于绿色化学理念,采用固相合成法合成三联吡啶衍生物大分子及其配合物双光子荧光生物显影材料。该方向的研究重点:利用分子剪裁技术,以三联吡啶基团作为电子的接受体(Acceptor) ,通过π桥和给电子基团(Donor) 联接,形成D-π-A型电子结构。这种D-π-A型电子结构有利于电子在分子内定向迁移,提高电子迁移率,从而有利于提高材料的光电特性。该方向的研究工作在理论上、技术上和实际应用中都具有一定国际优势。例如,我们利用金属离子的诱导作用以及π共轭大分子之间丰富的π-π堆积作用,构筑了三联吡啶衍生物分子的超分子结构,首次利用分子之间的偶极互补效应实现了光电性质的偶极调谐。此项研究结果已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Cryst. Growh. Des.》(影响因子:4.16)。我们还利用三联吡啶基团与过渡金属离子的三齿螯合配位作用,构筑了具有双光子效应的配合物超分子,我们把它应用于癌细胞的荧光显影取得了国际关注。这部分工作已经发表在化学领域排名最高的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影响因子:8.58)。 (3)有机-无机复合光功能结构材料的组装和应用研究 当前,无机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但纳米材料的表面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性能和应用,如何利用现有制备技术实现无机纳米材料的表面改性,并开发新的纳米粘合技术是当前纳米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我们利用配位化学原理,把光电功能性有机大分子同无机半导体纳米材料键合在一起,研究了有机-无机复合体系中电子的迁移和相互作用,如单光子荧光、双光子荧光、荧光寿命、量子效率等,同时利用有机大分子之间丰富的π-π作用,开发了一种新的纳米粘合技术,实现了无机半导体纳米颗粒的自组装。该方向的研究重点和创新点在于通过对反应条件的控制,实现无机纳米晶体形貌及生长方向的控制;通过剪裁有机大分子化合物的化学结构调整其能级、能隙,使其匹配于无机纳米晶的能带结构,从而使复合材料表现出独特的光电特性。部分研究工作已发表在《New J. Chem.》,《Mater. Chem. Phys.》等重要国际刊物。
|